近期,你会发现,楼市突然变得格外“安静”。曾经一度的热闹被冷却,房价像打了个折扣似的,悄然变动,似乎大家都在等待一场能够扭转局势的“奇迹”。
可是,这个7月,房价的变化却像是开了一个大玩笑,让不少人猝不及防。
一、楼市大事记:从疯涨到心凉
回望去年九月底,正是大家以为楼市要迎来新一轮反弹的时刻。许多炒房客们蜂拥而至,生怕错过“春天”。当时,大家信心满满,房价似乎一夜之间就要突破天际。
迎头而来的,是成交量的爆发,似乎整个市场都在迎接一场喊了很久的涨势。
可是,故事到这里就出戏了。到了去年年底,房市的火苗逐渐变得冷淡。到了今年三月,所谓的小阳春又稍稍暖了几天,但很快,市场就回归了平静。
从四月开始,深圳、杭州等一线二线城市的二手房价格便开始走下坡路。
二、深圳楼市:核心板块的“出走”
以深圳为例,这座有着全国最多炒房客的城市,其房价的变动尤为敏感。
自今年三月起,深圳几大核心区域的房价纷纷下跌:深圳湾,价格从172000元掉到167000元;红树湾,从123000元跌到119000元;蛇口,也未能幸免,从100000元滑落至98000元。
这些数字告诉我们,深圳的“龙头区”房价普遍在下调。
曾经坚不可摧的底线逐渐被打破,那意味着,深圳楼市的筑底似乎并没有成功,而是再一次陷入了下行通道。炒房客的“黄金梦”被打破,市场的信心也开始动摇。
三、杭州的“战火”与“耐心”
与深圳不同,杭州的调控精细而激烈,但下跌的趋势也难以避免。
数据显示,奥体板块从5.9万跌到5.8万,南星从7.1万到7万,望江也从5.2万跌到4.9万。尽管杭州的操盘手段比深圳更加“巧妙”,频繁的地王刺激让房东一度想“割肉”离场,但市场的力量终究无法抵挡。
杭州的反应告诉我们,哪怕操控能力再强,也无法逆转市场的基本规律。
房价的下跌好似一场不可抗的潮水,谁都挡不住。房市的“魔咒”依旧存在:调整之后,也许会出现反弹,但从长远看,未必能避免继续走低。
四、国际视角:国内房价为何跌,国外为何涨?
这一次的房价调整,背后也有国际因素的作用。曾经有人说,国内房价在2016、2017年曾疯狂上涨,而同期,国外房价却逐渐下跌。
现在,反过来了——国内房价不断下行,国外的房市却迎来了大涨。
为什么? 专家分析说,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调控策略不同。
国内的房市多年来受到严格的“限”政策调控,银行贷款难度加大,收紧了杠杆。而国外,尤其是美国、英国、日本,关键在于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。美联储大放水,把利率降到零,还用各种措施“撒钱”。这股钱潮,让美元滥发,价格物价大涨,房市自然也跟着火热。
同时,国外经历了一轮通胀,房价被推高,大放水的逻辑就像是“唯物保值”的一环。一些专业房价观察者表现出,疫情后期英国、日本甚至新加坡的楼市都迎来不同程度的反弹。
五、房价的“涨”与“跌”逻辑
大家都关心,“房价什么时候能涨?” 有些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界定:房价涨超30%,甚至部分小区超过60%,才算是真正的“大涨”。
坚信一个原则——房价从不可能横盘。
你可以说,去年有部分地区价格没有明显变动,但这只是暂时的“平衡点”。在房子这个品类里,时间一长,价格一定要向上还是向下调整。
为什么?因为房子是有折旧的。
比如说,今年一套10年的房子,要在明年变成11年,里面的家具也会用一年,房子的自然折旧4%、5%基本是板上钉钉的。
除非真有“疯狂的货币宽松”支撑,否则房价没有不变的理由。要么涨,要么跌,没有第三条路。
同时,房价的“横盘”只存在理论上。这样的情况,实际上几乎不可能持续,因为市场的供需关系、资金流向、政策调控,都在推动价格形成“涨或跌”。
结论很明确:一旦房价开始涨,绝对不会是小幅试探,而是大幅度的“飙升”。
六、房市的“时机”游戏:不入场,怪谁?
可惜的是,房价真正想“涨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。谁都知道,要买在最低点是最理想的,但天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底部。
太早入场,可能变成“炮灰”;等到确认涨了,又怕错失最佳时机。
这就像赌博——“踩对点”才能赢,踩早了早赔。
对于那些还没有出手的人来说,等待变得格外难受。你心里也明白,房子本身会有折旧,趁还没跌破底,就要宁愿忍着等待,也不想“抄底亏钱”。
平心而论,房市没有横盘时代,只有涨或跌。
这也是为何,市场上大部分人都在观望。有人说,等房价涨30%、50%,再进入市场,一切就可以“稳妥”了。可问题是,时间不由人掌控,趋势一旦逆转,可能就是“火山喷发”的一刻。
总结一下:
房价的走势,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你要么等待涨势到来,要么提前布局接受可能的跌势。没有“稳稳的幸福”,只有“敢不敢赌”而已。
富灯网配资-免费炒股配资-免费配资平台-10倍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